音樂老師分享培養兒童學音樂之道 張崇德:家長應放手讓孩子自選樂器
發布時間: 2019/07/18 16:50
最後更新: 2020/05/18 12:24
近年致力音樂教育的張崇德(Peter),在今屆書展中推出《音樂教養——音樂培育孩子的8個美好》一書。他說,音樂培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,愈早學習愈好。他笑言,兩年前出版社已游說他撰寫音樂教養書,拖延至今年,他才下定決心動筆,而下筆只短短兩個月,已一氣呵成完成。
家長放錯焦點
Peter從事音樂教育17年,自言看到不少家長本身沒學過音樂,常會有錯誤觀念。
部分家長放錯焦點,以為孩子一定要學音樂,是因為入學考試需要,因而只管迫孩子學習,而忽略了學音樂的真正目的。其實學音樂的好處很多,在書中也只是抽取了當中的8項重點。
他強調,除了培養孩子創意、社交及溝通能力等,音樂最重要是予人快樂。
學習音樂所得到的快樂,與從欣賞角度出發的,會有所不同。
他解釋,日常每天聽到的、接收到的音樂,是被動形式的;但學習、演繹一段樂曲,是主動的創造過程,也較立體,彈奏者除了有成就感,也會令自己開心。
不打擊不強迫
部分家長愛投射自己喜歡的樂器讓子女學習,但卻未必是子女喜歡的,Peter認為被迫地滿足父母的期望,變相剝奪了快樂學習的機會。他鼓勵家長讓孩子自己選擇,多年前他也有開辦音樂啟蒙課程,讓小朋友自行體驗及感受不同的樂器,現時坊間亦有不少同類的工作坊可選擇。
他續稱,家長為孩子選樂器時多從功能性考量,如哪一種樂器較熱門,用途最多,鋼琴是必然不會選錯的。他笑言兒子4歲時想學打鼓,他也曾疑惑是否應選這麼冷門的樂器?
當時沒有即時滿足他,反覆問了多次,囝囝仍堅持想學,才讓他試,結果他學習的進度很快;到年紀稍大,才主動再學回鋼琴。
現時他的一對子女也有學古典結他,囝囝在學校另選了色士風、囡囡則學單簧管,都是較冷門的樂器。
家長要慢慢作出引導,抱持初心是讓他們開心去學;最重要是不打擊、不強迫。
培養耐性毅力
他強調,小朋友要學好音樂,需要付出很多時間,也考驗耐性與毅力。Peter認為樂器考級對學習音樂是好事,因那是全世界認可的制度,在任何地方也可隨時依據進度繼續學習。
家長要讓孩子知道考級是甚麼一回事。樂器考級是扣分制,扣減的分數正反映演奏者的不足,如練習不夠、技巧或信心問題等。藝術是追求完美的過程,一定要付出努力,才可彈奏到完美的曲目,只要有心追求,盡力做好便會進步。
但他強高調,考級同樣不可強迫,開心才是音樂的基礎,不可變成對孩子的挫敗或打擊,否則只有反效果,甚至長大後不再喜歡音樂。
撰文 : 郭珮雯 TOPick記者